Q&A 10: 是否要教孩子中文部首


#部首和部件的區別

部首多數可以成為部件,但是部件未必是部首,卻看似可以單獨存在,例如:「以」字的左邊是部件、右邊是部首。


# 部首的功用是什麼?這些功能是否每次都能夠達到?


(1)���形方面:認識部首,「認、寫」���字的時候,有沒有提示作用

有提示:例如:松,柏,都是一種���木,認、寫這兩個字,都會想到「木」。

沒提示:例如:去,至,都有土的部首,但是認、寫這兩個字,好像都未必���到「土」。


(2)字音方面:認識部首,對新字「字音」的猜測有沒有幫助

( 有邊讀邊正確機率約半)

例如: 花、化,讀音受「化」的讀音聯想。

例如:彎、變,這兩個字上半部相同,彼此讀音沒有任何關係。


(3)字義方面;認識部首,對「字義」的了解,有沒有幫助

有幫助:例如,花、草,都是草字頭,表示是植物。

沒幫助:例如,次,資。都有「次」的部件,對字義沒什麼幫助吧!


(4)認識部首,才能使用字典找到新字的「字音和字義」,但這有時未必行得通。

例如:腳要查【肉】部首,孩子會傾向找【月】部首。何況很多字也不是容易分辨該字的部首。 例如:我,是查什麼部首呢?


#利用部首「查找」單字讀音(和字義)功能的「過去和現在」的變化:


早期,在沒有「標音符號」的年代的字典,單字讀音用「反切」法來標示讀音(就是借用一個字的聲母和另外一個字的韻母,來標示該字的讀音),或者採用同音字來標音。


之後,字典讀音,使用台灣注音符號或者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的方法來標音了。


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手寫輸入「完整」單字來查找一個字的讀音和字義,不需要知道「部首」或者使用任何拼音系統就能進行查找了。因此,我個人認為以往重視部首教學,是受「過去的」思路影響,因為沒有部首,就找不到要查的字,不能了解字義。可是「現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變化,部首已經失去了一些功能。


# 部首和認字的關係

認字都是「整體」輸入孩子的大腦,如果孩子要先分析一個字的部首和部件,才進行識字,這個過程就太慢了,而且也沒有需要這個過的必要性。


其實「人腦」有「歸納」的天賦能力,當孩子學習到一定量的文字之後,自然會注意到有些字的「部件」是相同或相似的,未必是通過「教」才學會的。(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孩子會把部件相似的兩個字混淆,即把相似的部件互相對換和轉移,寫出錯誤或者不存在的字,這是「自然���生」的過度過程。


樂樂叢書的方向是閱讀識字,我們重視藉著閱讀而識字。但是也看過有人傾向把部件相類似的字,同時一併列出來介紹,讓孩子同時認識很多字,即所謂「集中識字」,例如:清/青/請/情/晴/蜻,塊/瑰/槐/魂,等等。我個人不傾向如此做,一則原本孩子透過閱讀���識其中一個字(例如蜻蜓的蜻),是整體輸入該字,他未必會跟其他「請、晴等字」產生聯想,其實這樣的聯想是成人的聯想,因為成人的字庫很大,孩子初學,未必有這麼多字可以聯想,同步介紹好多個「形似」的字,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混淆,因為初學的孩子未必都接觸過這些字,字義也不清楚,這樣的「集中識字」介紹新字未必比透過閱讀的「分散識字」來得有效。(即便���「以字帶字」,��多把2、3個形似的字簡單說明異同就好,不必太多字或做過度的分析)。



#部首和寫字的關係

成人可能會從部件或部首的蛛絲馬跡來幫助自己記得如何書寫一個字,但是孩子未必先將該字的意義進行「部首分析」,才書寫文字的,他們會注意到部首或者部件,但是更多時候他們就是將整個字按照自己的順序,順利完整地寫出來。

在此,順便列出中文方塊字的結構類型 (來自個人主觀粗略的分類和統計),提供大家對書寫文字的部件、位置和比例有個簡易的認識和參考。


下面照片中,樂樂叢書故事中的1000餘字,I. 獨體字約佔20%. II. 分成2份結構的字有兩類,其中左右2個部份佔約50%,上下2個部份佔約15%。 III. 其餘的分成2份和3份、4份結構的字,約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