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 Q & A 7 :兒童雙語學習與學校和家庭環境的關係

雙語的標準就是兩個語言都到達母語水平。

學習第一語文/母語的臨界點是11、12歲左右,換言之,對大多數人而言,從小學習母語,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一直到11、12歲左右,就可以達到所謂的「母語水平」。如果想孩子具有第二個母語,同樣必需在11、12歲之前的總共10年左右的學習期間,家庭要想盡辦法「提供和創造」近似中文母語的學習環境,包括口語和閱讀文字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浸潤」在其中,達到母語學的目標。在這10年期間,一旦停止類似母語環境的提供,孩子都有可能失去這個已經學習到的語文能力,這是因為母語學習必需一直學習鞏固到12歲左右。孩子學習語文的特徵是學得快,忘得也快,除非家人和孩子付出「額外」的努力,否則孩子在這段10年期間中斷輸入,極有可能失去很大一部份已經獲得的能力,年齡越小就更容易喪失全部。
真實個案:10歲從香港移民美國的孩子,已經會說粵語流利和簡單的中文讀寫,媽媽擔心孩子孩子不能融入美國社會,從此不再跟孩子說英文,孩子從此這個家庭“小環境”完全沒有「中文」的輸入,同時生活的學校和社會“大環境”也沒有學習中文的機會,這個孩子18歲長大成人,就完全不會說粵語(會聽一點),讀和寫自然都沒有了。大環境和小環境都是英文,成為一個單語的人就是很自然而理所當然的事了。

11/12歲之後才開始學習一個新的非母語的語文,例如移居到新語言環境中生活和居住,已經超過「母語學習的臨界點」,通常都是透過「第二語言學習的方式」來學習該語言,即便達語文程度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而有所提升,除了極少數有語言天份的人,或者付出「額外」的學習代價,一般人是難達到該新語言的母語水平的,而且他學習這個非母語的方式也多半是採取第二語言學習的方式。我們如果想孩子是雙語者,自然就必需在這個「臨界年齡之前」開始培養雙語,以期事半功倍,達到雙語的目標。

附註參考:

#在加拿大,雙語學校常常聽到early immersion/早起浸潤,late immersion/ 晚期浸潤(指的是英語和法語)
簡單敘述:

---》「早起浸潤」是從小一開始,學校提供100%使用第二語言(法語)來教學(學生第一語是英語),然後隨著年級遞減,第一語言(英文)遞增,一直到6、7年級,完全沒有第二語言,而是100%第一語言(英文)。

---》「晚期浸潤」,是從小一開始到小學6年級,學校提供100%使用第一語言(英語)來教學,在6、7年級才開始這個二語言(法語)的學習,每年學習時間遞增,一直到中學最後一年,完全沒有第一語言,而是100%第二語言(法語)來教學。

# 我個人詢問「經歷過」這兩種語言教學的幾位年輕人(他們的母語皆是英文),得到的答案都是感覺「早期浸潤」的比「晚期浸潤」的人的「法語」程度要高一些。
這個答案也再次證明,學習第二語言,從小2、3歲就開始學習比等到11/12歲(中學一年級)才開始學習這個非母語的語言,「更容易」達到該語言的「母語水平」,成為第二母語,成為真正的雙語者。

結語
在英語學校的環境之下,雖然家庭裡面完全不使用英文,父母不必擔心孩子的英文會跟不上,不能融入社會,以孩子語言學習的天賦,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孩子融入的時間早晚有點差別而已。

所有中學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多半採用第二語言的方式學習「外語」,而且還不是「晚期浸潤法」,因為中學每年只是一直是有這門語文課的時間,其它所有課程和課外活動都不是用第二語言上課(沒有所謂的“浸潤”可言),自然也不太可能到達到該語文的母語水平。

 

繼續閱讀: 

雙語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