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剛剛為「不送孩子去中文學校」辯護了一番——從我的錯誤中學習吧!

我說了什麼、 我希望自己說了什麼、 以及那些我本來不該說(但好想說)的話

你知道那種感覺嗎?當你只是在閒聊時,對方卻突然開始質疑你的整個教育方式?對,我剛剛就遇到了。

有天在公園和另一位家長聊天時,她問我:「所以,你家孩子在哪間中文學校?」 我微笑著回答:「哦,我們沒有送中文學校,我們在家用樂樂學。」

然後,就看到她瞪大眼睛:「你沒送中文學校?這樣能學好嗎?」 「你不擔心他們不夠認真嗎?」 「沒有固定課程,他們怎麼有動力?」

我的內心小劇場開始上演: 冷靜,你想過這個問題很多遍了。你不需要證明什麼。

但是,我還是忍不住進入了「防禦模式」,而不是「討論模式」。



❌ 我說了什麼(但其實沒什麼幫助)

「其實,很多去中文學校的孩子最後都不喜歡學中文,而且學到一半就放棄了。」 (這是真的,但這句話只會讓對方覺得你在批評她的選擇,對話直接變成攻防戰。)

「說實話,中文學校大多是填鴨式教學,孩子根本不喜歡。」 (這句話讓對話變成「誰的方式比較好」,反而拉遠了彼此的距離。)



✔️ 我希望自己當時說的是…

✔️ 「我完全懂你的擔憂!其實我一開始也有一樣的疑問。」 (先理解對方的想法,能讓對話更順暢。)

✔️ 「對我們家來說,樂樂讓中文變成日常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的功課。」 (把焦點放在「這對我們有效」,而不是「你的方法不對」。)

✔️ 「你覺得中文學校最難的地方是什麼?」 (把話題轉回對方的經驗,讓這場對話變成交流,而不是辯論。)



😅 我本來不該說,但好想說的話…

😅 「哦,我的孩子現在正在外面用中文聊天,而我們卻在這裡討論他們的語言學習問題。」

😅 「對呀,我就是希望孩子學得慢一點、開心一點,這樣他們才會一輩子記住中文。」

😅 「你知道嗎?很多沒有去中文學校的孩子,長大後還是能流利地說中文,甚至愛上閱讀哦!」



✨ 結論:下次遇到這種對話時,記住這幾點 ✨

好奇心勝過爭辯。 與其急著證明你的方式是對的,不如先問對方的想法。

✅ 個人故事比數據更有說服力。 人們更容易被「你的經歷」感動,而不是一堆學術研究。

化解衝突,而不是對抗。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即使是對方先發起「攻擊」,你也可以選擇用溫和的方式回應。

所以下次,當你在家長聚會或親戚飯局上被問:「為什麼不送孩子去中文學校?」時,記住——你不需要「辯護」,你只要分享你的故事,展現你的信心。

(但如果你真的有一個完美的「神回覆」,記得私訊我,我超想聽的!😉) 一個沒送孩子去中文學校,卻過得超開心的家長 ❤️